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引领性任务。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智能制造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为下一阶段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引,旨在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标准化水平,引领制造业加快智能化升级,助推新型工业化建设。
一、智能制造: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正加速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改变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加快智能制造发展不仅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专家咨询组和总体组不断加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顶层架构,针对不同时期智能制造发展重点问题和标准化需求,迭代发布3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15个细分行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牵头制定50项国际标准,发布472项国家标准、47项行业标准,遴选了135个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引领建设了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规范壮大了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有效支撑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活跃,智能制造发展已进入系统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应用推广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关键技术标准缺失;智能制造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对智能制造标准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亟须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加以解决。
二、三大创新亮点,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标准体系
2024版《指南》在继承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的标准体系架构前提下,坚持方向性、体系性和创新性,系统规划了体系框架和重点方向,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
2024版《指南》结合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创新提升,总体呈现三大发展亮点。
(一)全面性和前瞻性:为智能制造发展绘制蓝图
2024版《指南》明确了新阶段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优化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便于相关主管部门统筹推进标准体系、标准研制、标准应用和国际合作等工作,有助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更科学、高效地组织标准制修订、标准攻关。
在全面性方面,2024版《指南》涵盖了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基础共性标准方向新提出了场景、解决方案等标准分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加强标准供给。关键技术标准方向进一步加强制造业装备互联、工业软件、智能工厂业务优化等标准布局,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销一体化运营、网络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标准制定,加快智慧供应链标准建设。行业应用标准方向重点增强对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指导意义,增加化工、汽车、轻工等细分领域,提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的标准化方向,确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一致。
在前瞻性方面,2024版《指南》紧密围绕智能制造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提前布局,为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预留空间。例如,针对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2024版《指南》提前做好标准化布局,推动这些技术与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工厂核心要素的融合创新,为我国智能制造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注重场景应用和标准群建设:推动智能制造落地生根
2024版《指南》修订充分研究了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智能制造应用水平和供给水平为目标,探索标准研制新方法,固化智能工厂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攻关和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等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形成面向典型场景标准群,充分实现先进技术标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涵盖了从生产制造到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2024版《指南》围绕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设参考指引构建标准,将智能制造标准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方法。此外,2024版《指南》还注重标准群的建设,通过整合相关标准,形成系统化的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制定了系统解决方案规划、实施、评估等标准,帮助企业构建完整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三)强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激发智能制造发展活力
基于前期在数字孪生、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积累的标准优势,2024版《指南》进一步统筹推进国内外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前做好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标准化布局,强化新兴技术与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工厂核心要素融合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加快形成高效能的先进生产力。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需要通过标准化来实现产业化应用。2024版《指南》通过强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质量检测的自动化和精准化、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护等,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24版《指南》制定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应用的标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加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
同时,2024版《指南》还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例如,检测装备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24版《指南》制定了主要包括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的组成要素、参数配置、功能和性能要求等通用技术标准;数据接口、适配要求、集成规范等接口与通信标准,为我国检测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化支撑。
三、五大保障措施,确保智能制造标准化目标如期实现
2024版《指南》指出,到2026年,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应用标准化工具凝练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智能制造标准应用等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引导更多企业应用标准指导实践、构建企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专家咨询组和总体组的作用,加强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三位一体”工作协同,充分释放标准支撑引领作用。
加强统筹协调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解决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为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加快标准研制:提升标准供给能力,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标准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石,加快标准研制是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多部门协调、多标准化技术组织协作等机制,统筹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探索标准攻关新方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于实践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项目,加强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预研和试验验证能力,加快早期重点标准修订,减少标准交叉重复,提升标准有效供给。
加快标准研制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智能制造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对智能制造标准的需求最为迫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研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水平,还可以为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标准研制力量,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标准的供给能力。
(三)加强标准应用:推动标准落地生根,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加强标准应用是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持续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应用典型案例遴选,培育一批标准实践行业标杆,加大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开展面向行业、地方的贯标行动,加强标准的宣贯和培训,构建面向典型应用场景标准群,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开展对标行动,提升企业标准应用能力。
通过标准宣贯会等活动,可以提高企业对智能制造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企业将标准融入到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中。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标准应用推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加速标准的普及和应用。
(四)实施动态更新:保障标准与时俱进,确保先进适用性
智能制造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挖掘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标准需求,解决智能制造发展新问题,确保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始终与产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要做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规划建设,适时修订《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更多行业开展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为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标准全球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定期举办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论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组织的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贡献中国方案。深化中德、中法、金砖、“一带一路”等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标准合作。
--免责声明--
该网站来源的信息均来自其它渠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和信息作大家了解和学习,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侵权或异议以及不能在网络传播的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关注和指正!